平安银行“回迁式裁员”,风波的背后是打法变阵?
近日,一则上海地区将“变相裁员”的消息将平安银行推向风口。
从网传的信息来看,平安银行决定将上海办公区域计划全部回迁深圳,涉及该行的信用卡、消费金融及金融市场部门。搬迁时间相当紧迫,员工被要求在一个多月内完成所有必要的搬迁步骤。
搬迁后会根据不同的2023年考核标准设定不同的补贴方式,对于不“搬迁”的员工会给予离职补偿。因此产生了“变相裁员”“回迁式裁员”的说法。
平安银行回应称,网络上关于我行变相裁员的消息不属实。因为历史的原因,我行总行部分部门存在异地办公的情况。为了加强管理,提升效率,近期有些部门在进行办公地点的统筹管理。推进过程中,将确保业务稳健连续,过程合法合规,主动进行人文关怀,切实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据悉,在此之前,平安银行便对组织架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去年6月,平安银行原行长卸任,此后,冀光恒这位银行业“老将”到任后便着手启动了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也对平安银行的零售发展做出了新的布局,对高风险的产品零售采取压缩措施,暂时放弃高营收。
知情人士透露,平安银行从之前的大对公、大零售、大内控、大行政四大板块调整为目前的公司金融、零售金融、资金同业、风险管控、信息科技、共同资源六大板块,相当于回归传统银行框架。其中包括了撤掉原东区、北区、南区三个区域的零售业务管理部;将综合金融服务中心整合至综合金融拓展部。
“有些人员原来需要深圳、上海两地飞,调整以后,一方面更加便于管理,同时减少差旅支出,另一方面也减少原来事业部人员对于分行业务的影响。”
打法变阵背后是业绩的承压,其中,在平安银行以往见长的零售业务方面,今年一季度,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余额18781.3亿元,较上年末下降5%,除了住房按揭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基本持平外,经营性贷款余额、消费性贷款余额、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都出现了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在宣布零售业务进入深度调整期后,裁员、降薪消息频频传出。
今年5月,平安银行就曾传出“员工当月绩效降薪”的消息。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近几年,银行业的净利润增速逐年走低,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员工的薪酬受到影响在所难免。从时间看,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不同银行受到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长期来看,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企稳复苏,银行业盈利水平将回归正常,员工薪酬持续下降的预期并不存在。
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指出,降薪主要和当前银行业绩承压相关。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主要依赖于存贷利差,由于净息差收入持续降低,导致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下降。其次,为防范风险薪酬逐渐递延化,以避免因短期激励导致的冒险行为和不当决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当期收入。此外,破除“金融精英论”,纠正对金融行业精英的过度崇拜和高薪待遇的错误观念,也促使银行采取更加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综合自媒体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