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人民“钱袋子” 保护百姓“幸福家”上海警方严打“虚假投资理财”非法集资犯罪
新闻发布会
2024/3/29
今天上午,市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上海警方全力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严厉打击“虚假投资理财”非法集资犯罪的有关情况。
市局经侦总队七支队副支队长林植通报面上整体情况;虹口分局经侦支队副支队长邓卫琳通报案件情况并答记者问;市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庄莉强警官主持会议。
近年来,上海公安机关会同金融监管部门不断强化风险监测预警,持续细化各项工作措施,严厉打击、严密防范各类假借投资农产品、数字藏品、养老保险、生态旅游景点等名义实施的非法集资犯罪,全力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稳定,全力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2023年,全市公安机关共侦破此类案件18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5.7亿余元,“虚假投资理财”类非法集资犯罪的“发案数、涉案金额、涉案人数”呈逐年下降态势,市民群众防范意识显著增强。
警方在工作中发现,不法分子仍在不断翻新犯罪手法,危害不容小觑。主要体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展开全文
近年,犯罪分子则利用当下“流行”元素,通过展望行业愿景、宣讲行业政策,将自身所谓的“项目”与一些新兴产业做“嫁接”,不断翻新噱头花样,增强迷惑性。
由于承诺固定高额收益的非法特征较为明显,当下一些不法分子改用非现金收益回报取代传统的“承诺固定高息”回报模式,“花样噱头”“琳琅满目”,隐蔽性、迷惑性更强。但不论噱头如何翻新、手法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高息利诱。
警方发现,如今一些不法分子会通过点对点发送内部邀请码或将群众拉至多数人为“托”的特定聊天群中,通过发送链接或二维码,要求投资人下载APP、小程序进行登陆投资,而这些看似“正规”“有来路”的APP、小程序是非公开的、未进行正规备案,一般在互联网无法直接搜索到,甚至有些只能在填写内部邀请码后才能登陆,隐蔽性更强。
一些不法分子以“预订养老机构床位”“销售养老社区房产”“办理养老服务会员卡”“销售养老基金”“免费旅游”等各类养老服务名义,吸引中老年群体投资,实施非法集资犯罪。
上海警方将继续主动出击、重拳打击,保护人民财产安全,坚决守护群众的“钱袋子”。
持续强化研判。立足“精准预警、精准打击、精准处置”,定期开展生态调研,紧盯最新犯罪手法,不断强化数据实战与警务协作,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及时发现涉众型经济犯罪的苗头。坚持打早打小。以“追赃”“追逃”为重点,加强多地协作联动,不断细化攻坚措施,进一步提升办案效能,更快破大案、更多破小案、更准办好案,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加强工作合力。警方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全力提升防范化解风险的整体合力,共同开展联防联控、联打联处,最大限度将各类行政专项整治和公安专项打击的工作机制相结合,切实维护本市金融社会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
普通画作拍照变身“数字藏品”、平台交易每次固定涨幅、年化收益高达200%以上,然而一旦投入真金白银,最终换回的却只有账户里无法兑现的画作照片和抵用券。
近期,上海警方历经大量梳理分析和甄别调查工作,最终成功锁定并打掉一个以投资“数字藏品”为幌子进行集资诈骗的犯罪团伙,抓获林某等犯罪嫌疑人11名,查实涉案金额达4000余万元。
1
数字藏品黄金路 躺着拍卖就致富
投资“数字藏品”年化收益可达两倍?
2023年7月,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接到市民王先生报案,称自己在一家名为“聚艺齐”的交易平台投资“数字藏品”,半年时间里陆续投入40余万元,账面价值已超过80万元却无法兑现,怀疑被骗。
王先生告诉民警,这个平台是朋友推荐的,平台承诺交易的每一幅“数字藏品”画作每天都有3%的固定涨幅,除去手续费,年化利率高达216%。
半年时间,王先生陆续投入40余万元,累计“盈利”近40万元。然而,就在王先生想提现时,才发现无法兑现。
2
数字藏品黄金路 躺着拍卖就致富
“数字藏品”幌子下的新型集资诈骗
“数字藏品”是指使用区块链技术,对应特定的作品、艺术品生成的唯一数字凭证,目前在国内仅限于个人收藏、欣赏和展示,不可转让或者售卖。该平台以“数字藏品”为投资标的进行买卖交易,本身就是一个骗局。虹口分局在经侦总队的指导下,立即成立专案组开展侦查。
民警调查发现,该平台的交易标的名为“数字藏品”,其实只是一幅幅“画作”的照片,也并未生成唯一序列号。照片中的“画作”不仅不是出自名家,而且看上去毫无艺术收藏价值。
平台号称拍卖,但无论画作题材、作者一律固定3%涨幅,显然不符合拍卖规律。综合调查显示,这家名为“聚艺齐”的平台未取得相关资质,以承诺固定收益的形式公开宣传,吸收不特定社会公众投入资金,实际上就是打着投资“数字藏品”幌子、以固定涨幅为诱饵骗取钱财的一种新型集资诈骗。
经过深入侦查,专案组很快锁定了以犯罪嫌疑人林某为首的4名核心成员和另7名“团队长”,并于2023年9月在本市及外省市多地同时开展抓捕行动,将该集资诈骗犯罪团伙一网打尽。
3
数字藏品黄金路 躺着拍卖就致富
偷换概念层层设套只为骗取钱财
回收美术作品暴涨十倍价格变身“数字藏品”——到案后,林某等人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以林某为首的4名核心成员主要负责平台的日常运维、采购画作以及客服等工作。平台上的画作大部分是林某以200至300元不等的价格从美术学校老师、学生手中购入,由团伙成员翻拍成照片后即变身“数字藏品”,以2000至3000不等的底价挂上平台拍卖。
注册小号抢拍诱导投资——“团队长”则通过微信群、朋友圈以及口口相传的形式,不断吸引新用户登陆平台、参与拍卖。为了营造“藏品”供不应求的假象,团伙成员自行注册了许多小号参与拍卖,每天10时开拍就“抢画”,确保每幅画每天都易手,以此加深客户对每日3%固定涨幅的信任,诱使用户加大投资。平台后台数据显示,有时一幅画会在团伙内部倒手交易好几轮,直至有新用户接盘。
升值上限强制回收用“抵用券”补差价——此外,诈骗团伙还在客户中设置了VIP门槛,只要向“团队长”购买一定金额的“50元平台抵用券”,就可以成为VIP享受每天提前拍画、增加持有画作额度等特殊待遇。王先生告诉民警,“抵用券”可以从“团队长”手中等值购买,也会在“拆画”过程中大量获得。而所谓“拆画”,就是当一幅画在平台中升值到30000元上限后,平台就会以各种理由从用户手中强制回收,置换给用户1至2幅新画,差价就用“抵用券”补足。这看似公平的回收,其实是将用户的收益逐步置换成“平台抵用券”。
无法兑现的“抵用券”和卖不完的“数字藏品——”由于用户之间交易的钱款并不进入平台,为了防止用户将手中画作兑现出局,诈骗团伙还强制要求每位用户卖出一幅画后必须立即买进一幅同价位的画,且手续费支付必须使用抵用券。最终用户账户中就会出现囤积数十幅画和成百上千张“50元平台抵用券”的情况。一旦有客户要求兑现,诈骗团伙则将廉价的画作寄出,而抵用券则无法兑现。
由此可见,诈骗团伙不仅通过收取手续费、售卖“抵用券”非法获利,而且每幅画首拍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差价也是其非法所得主要来源。据统计,该团伙收取的手续费累计高达1700万元。
目前,林某等11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集资诈骗罪已被虹口区人民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警方提示
市民群众要增强防范意识
注意甄别名目繁多的“虚假投资理财”套路
警惕非法集资犯罪
不要盲目跟风不了解的新概念、
不要轻信没有亲闻亲见的新项目、
不要贪图所谓的免费服务
守护好自身的钱袋子
一旦发现相关违法犯罪线索
请及时向行政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
值班编辑:刘湘麟、韩英悦
往期推荐
对谣言说NO!“小眼睛”网警和东东带你一起粉碎谣言套路!
股票交流群有“民警”监督?警察:除了你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S20外环隧道现已封闭施工!途经和沿线车辆可这样绕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