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翼 运筹九天 ——探寻西部战区空军某部飞行员陈思麒的逐梦征程

Connor 欧意交易所 2025-09-24 2 0

■本报特约记者 杨 进 邓栋之 鲁泰来

以梦为翼 运筹九天 ——探寻西部战区空军某部飞行员陈思麒的逐梦征程

以梦为翼 运筹九天 ——探寻西部战区空军某部飞行员陈思麒的逐梦征程

陈思麒(左)与机组成员进行交流。田登党摄

秋日,西部战区空军某指挥大厅内荧屏闪烁,键盘敲击声与口令声此起彼伏。

汇总、分析、规划、下达……某执勤席位上,西部战区空军某部飞行员、参谋陈思麒运用操作程序处理海量的数据信息,生成一道道作战指令,精准调度航空兵、地导、雷达、通信等多种作战力量投入联合战场。

进所能指挥,驾机能飞行,陈思麒既是参谋骨干,也是运-20机长。不久前,他刚刚驾驶“鲲鹏”圆满完成某项任务,从大漠戈壁归来。

跨代改装“大国重器”、飞赴境外执行任务、运筹战略投送力量……这名一心向战的“90后”飞行员,踏着时代节拍,闯出一条能力进阶之路。

在逐梦征途中延伸航迹——

“时代给予我们舞台,我们更应奋力描绘时代”

展开全文

“战机腾飞离不开强大引擎,事业发展离不开理想驱动。”从穿上飞行服那天起,陈思麒就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逐梦蓝天。

陈思麒的父亲,是一位有着30多年飞行经验的军队飞行员。看着父亲遍布神州大地的航迹、身着威武戎装的英姿,陈思麒从小就在心中埋下飞行的种子。高考那年,他毫不犹豫选择报考军校,后来通过自己不断努力成为一名飞行员。

“我是幸运的,赶上了人民空军跨越式发展的好时代!”航校毕业后的4年多里,陈思麒跟随部队完成运-7、运-8、运-9到运-20的换装。当时年仅20多岁的他,就已飞过5种机型,这比他父亲整个飞行生涯中飞过的机型还要多。

没有人能脱离时代而成长,同样,也没有人能脱离时代去追梦。一次次登上新机,一轮轮思维嬗变、一场场理念革新,陈思麒坦言,常有种被时代推着走的“推背感”,但他荣享其中。

2016年,陈思麒第一次跨进运-20座舱。全新的电传操纵系统、清一色的中文操作按钮、国产发动机沉稳有力的轰鸣……他不禁为之心潮澎湃:“时代给予我们舞台,我们更应奋力描绘时代。”

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运-20楔形编队首次亮相天安门上空,令世人瞩目。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组织大型运输机编队飞过天安门受阅,陈思麒便是驾机的飞行员之一。

“我至今记得长安街沿线的建筑风貌,熟悉每个风口在每个节点会刮什么风。”陈思麒回忆,他们凭借过硬的飞行技能,确保编队飞行米秒不差,展现出大国空军的实力与自信。

2020年,陈思麒远赴俄罗斯参加“高加索-2020”战略演习,与战友驾驶运-20实施点对点远程空中投送,实现首次在全新航线上执行跨国远程多机编队飞行任务。

走进陈思麒所在部队荣誉馆,一张巨幅地图高高悬挂。地图上,一条条金色航迹交织成网,遍布大江南北,有的向境外延伸拓展。一旁,摆放着上百个玻璃瓶,瓶内装满颜色各异的泥土。陈思麒说,每到达一处新地域,他们都会举行水土采集仪式,标注中国战机的航迹。

近年来,陈思麒驾驶运-20越大洋、跨时区、穿经纬,航迹遍布四大洲的10多个国家。每次战机降落国外机场,总会引来关注目光。当有外国飞行员指着运-20询问:“这是你们自己造的吗?”陈思麒会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自豪地回应道:“100%中国设计、中国制造。”

“我们手中握的可以是橄榄枝,也可以是砸向敌人的重锤。”在各型运输机用航线绘就的巨大棋盘上,陈思麒和战友们正为推动人民空军战略投送能力加快提升贡献力量。

在苦练精飞中破圈转型——

“机遇总是垂青勇于竞争的人”

“一天的飞行训练结束,他都会再加练几个难度较高的课目;战机有自动驾驶系统,可他很少使用。”在曾与陈思麒搭档的飞行员胡烨眼里,陈思麒习惯自我加压,始终保持着“本领恐慌”。

几年前,时任飞行大队长的陈思麒在大队推行航空英语学习计划,个别战友有所不解:境外飞行任务较少,把“一杆两舵”练好就足够了。

“伴随人民空军职能使命日益拓展,运投力量走向世界是必然选择。”陈思麒一边做思想工作,一边带头结队共学,确保人人熟练掌握基础航空英语。近年来,该大队境外飞行任务逐渐增多,得益于语言优势,该大队飞行员在执行境外任务时游刃有余。

一次空运训练前,大家按惯例进行任务研讨。在单位领导鼓励下,陈思麒大胆提出不同想法:“运-20载重量大幅提升,如果对航线规划、空地防护、机组准备等工作进行体系规划,作战效能将会更高。”

很快,陈思麒和战友们创新设计出涵盖百余项全周期工作和30余项文件的完备流程,让任务准备时间大幅缩短。今年1月7日,西藏定日突发地震。该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运用这套流程,奉命指挥运-20紧急出动,第一时间将西部战区前进指挥所运送至受灾地区。

不断向固有思维发起挑战,向空白领域发起冲锋,这种战备意识从何而来?有一段特殊经历,始终激励着他。

那年,他出国交流,与外国同行交流经验;7年后,他再次走向国际舞台,发现这些同行又有了新突破。他深刻意识到:“机遇总是垂青勇于竞争的人。军事空天领域竞争激烈,是一场不进则退、慢进则退的赛跑。”

迈入体系练融合、奔赴高原挖潜能、用好平台强能力、飞向世界扬国威……一次次任务归来,陈思麒的思考不断深入。他经常自我追问:如何把手中装备的战略功能更好释放出来?

那一年,空军将战略投送相关课目作为某演练重点内容。筹划阶段,陈思麒以运输机飞行员身份参加前期筹划工作。阶段任务完成后,他主动到机关汇报:把此前对战略投送力量统筹运用,实施集中式指挥、分布式控制、分散式执行的构想全盘托出。

这个大胆的想法让人眼前一亮,指挥机构立即组建运投小组,由陈思麒担任组长。

从执行者到筹划者,从驾驶单机到指挥机群,陈思麒站上了新的舞台。

前期试验中,这个临时组建的小组从零起步、摸石探路,推动需求提报标准化、任务规划流程化。实兵检验中,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团队,运用全新程序,使任务周期大幅缩短,被空军授予“首创奖”。

越己者,恒越。翌年,他带领团队在上级指导下,开发出“空中机动任务规划系统”,能联动更多空中兵力、支援系统、后勤资源,更快更好地完成自动化临战筹划,再获空军“首创奖”。

“飞得高,才能看得更远更全。”陈思麒说,就像运-20为我军插上战略运投的翅膀,积极破圈、主动作为,才能以更广阔的视野看清战场前沿。

在思战研战中谋定胜策——

“敢做创新变革中最活跃的因子”

机场雨雾迷蒙,空中战机轰鸣。

任务密集、难度递增,该部飞行员镇定自若,从容应对。随行电子飞行包中,“任务风险管理系统”“飞行准备系统”“专业英语学习系统”等多个系统,为飞行员应对各类情况提供强大助力。这其中就凝结着陈思麒的智慧和汗水。

近年来,在各级大力支持下,该部积极营造“学习—孵化—激励”的创新氛围,“鲲鹏”微课堂、“创客”平台等加快扩容,“学研战”科创团队不断壮大。陈思麒与其他参谋骨干的多个新理念、新想法得以立项攻关,并将成果孵化运用。

“运-20强大的运载能力支撑、支援局部乃至每个战场节点的作战,它的每一次腾空,都是一次体系融合。”身为运-20机长的陈思麒,对联合作战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也倒逼他将运投任务经验与联合指挥相结合,建立思想上的“链接点”。

一次联演联训中,空军抽调飞行员、一线战勤人员,编入作战计划组参与推演,陈思麒也在其中。

“空中联合作战,兵力多元复杂,面对庞杂的数据,时间以秒计,仅有联合指挥的概念还不够,必须要有自己的联合空中指控操作系统。”此前几个训练日,战局一度陷入被动。陈思麒在小组内提出,可以循着此前空中机动任务规划系统的研究路径,开发一套联合空中指控操作系统。

这个全新的思路一下点燃了组员的热情,大家连续加班加点研究。教室里、行进间、饭桌上,随处可见观点交锋。

在全力攻关中,大家更加深刻认识到联合空中作战行动中“指挥”的重要性。他们从经典战例、演习总结等知识碎片中,探索完善联合空中作战组织筹划方法。

很快,一套新的系统落地,有了这套系统支撑,他们在与对手的对抗中占据了上风。

经过不断打磨优化,在近期的一次空军组织的演习中,陈思麒带领所在作战席位成员,实现“从被逼着按程序转、到自动按程序走、再到灵活运用程序战”的转变,以优异成绩在评比中拔得头筹。

“要敢做创新变革中最活跃的因子。”陈思麒感慨地说,每一个环节、每一次计算都是实战必要的,都在推动着作战筹划能力向更高层次迈进。

阔步强军新征程,唯敢闯者乘风,唯开拓者弄潮。面对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陈思麒和战友们不断拓宽视野、锐意创新,苦练精飞、研战务战,展现出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奋进风采。

评论